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医疗战线的排头兵
他一辈子都在学习,因为少年时没上过学就入伍了■■★■,所以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上苏维埃列宁小学,上野战卫校,跟日本军医学做手术,当了院长后在实干中学习管理,他对学习一刻都没停止过。平时在家◆★★,他也总是捧着书看,离休后更是了◆★。
父亲做事认真,连和平医院的马永泰院长都这样说过他:◆■★◆■■“王绍仪他们几个都是工农出身,他们的外科技术都很好★★★◆◆,可以和省城医院的大医生媲美◆■★◆■★。我看过王绍仪做阑尾切除手术,手法娴熟■★,操作细致★■★◆★■,无菌观念强。一句话,很好。他原是四川农村的一个穷苦孩子,他的业务能力能达到如此水平,令人赞叹。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边干边学。”
我记得大概是1966年吧,我有了自己的房子。我想借用医院的车搬一下家,可是父亲坚决不让■★◆。他给我找了一辆小平车,让我自己拉着平车搬家。于是我每天都拉着小平车在医院和新家之间往返,用了好多天才搬完家。我从部队转业回来后★★◆,分到了卫生系统◆★■,本来有政策,父亲在哪个单位孩子就可以去哪儿★★,可父亲坚决不让我和他在一起工作,我只好先去了山西医学院第一医院报到;一直到他离休后,我才又回到二院上班,一直到我退休★■★◆。
抗战胜利后◆■■★■★,一二九师拟办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将第一野战医院第二所和野战预备医院第一、二所合并组成了和平医院的预备医院,并将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野战卫生学校本科医疗队毕业生抽调进医院。医院于1946年7月1日在河北邢台开诊。父亲就是从野战卫生学校毕业后被抽调进医院的,他当时任外科主治军医。
1948年春◆■★★◆,医院曾准备随刘邓大军南下◆★,鉴于太行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且当时又缺医少药,边区和军区领导决定将医院留给太行山■◆■◆,让它继续为老区人民服务。经过充分准备,医院搬迁到长治,父亲也就随之来到了长治。医院向地方开放后★★■,父亲的工作重心也从治疗部队伤病员转到对长治百姓的救治◆■★◆■■。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父亲经过集训★■◆、学习,被编入一二九师。不久,一二九师渡过黄河★★,转到太行山区坚持抗战。父亲跟随军队医院来到太行山,辗转在左权■★★、武乡、涉县等地区■★,先后任看护★■★★、看护班长★◆★★■★、看护长。那时每场战役下来,父亲都要担负起一百多号伤员的救治任务。打仗期间■■,也不分科,父亲什么手术都得做■★◆★。他能照着书做手术★◆★■◆,且手术做得相当好。在太行山时,部队俘虏过一名日本军医,名叫山田一郎。山田一郎被感化后加入了反战同盟,父亲还向他学习过业务。
父亲穿着朴素,只要干净就行★◆★★;吃得简单,只要吃饱就行。在二院工作期间,他的办公室设在地下室,全院的办公室都设在地下室。他坚持做领导干部的表率■★★◆★,从不向组织提要求。他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们全家人。
父亲一生坚持劳动,他在和平医院时是这样做的,到了省里的几个医院也是这样做的,闲余时间便带领医院职工去劳动★★;他回家后也坚持劳动◆★★,他说这是在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母亲是1940年从榆社跑到太行山的——那时八路军已经到了太行山区★◆■★■◆,她就带了几个人跑到部队里◆◆◆◆★,后被分配到一二九师的医院。经组织安排,父母结了婚◆★◆■■◆。母亲在医院做护理工作。母亲后来随父亲来到太原,先后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山西省卫生厅工作★■★◆。
父亲1917年出生于四川渠县,八岁时其父去世■★,家庭条件更差了,他就给地主家放牛,后来又学做泥瓦工,勉强糊口。十六岁时,他参加了红四方面军。
马院长说得对■◆★■,父亲成绩的取得源自他爱学习,更源于他对待工作和生活认真负责的态度。受他影响,我们兄弟几个在各自岗位上也持这样的态度,因而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红四方面军是1931年11月成立的。1932 年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1933年2月开辟了川陕苏区◆■■★。父亲就是在这之后入伍的。只因红军路过我家乡时,看到父亲没有饭吃,给了他一个烧饼,他就跟着红军走了。父亲先在列宁小学上了两年学◆★★,后就到总医院做看护。
父亲一生在医疗战线年从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任上离休★■★■,他为山西的医疗事业奉献了一生■◆,说他是山西医疗战线的排头兵和奠基人之一都不为过◆■◆■★◆。早年,我们家还保存着给父亲颁发的奖章◆★★■,后来这些奖章我们都捐赠给了医院的博物馆。
有一年医院暖气不热,为了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父亲自己跑去烧锅炉,一直干到找到原因,正常供暖■◆。医院要拆旧换新◆■,父亲都是自己上手干,从不认为自己是院长、书记★■★■◆★,就应该坐着指挥。每年大年初一■■,父亲都要去病房给病人送饭,这已经成了他的一项工作内容,以致我们每年初一都见不到他。他对病人特别好★■◆◆,只要是方便病人的事,他一定会去做★■◆◆★◆。他每天早出晚归,从没有一天正点回来★■◆◆,因此,我家晚饭总是吃得很晚★★■。
父亲的一生一直有一股信念在支撑他◆■★◆★,那是他年少时的理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只要是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切★★■★■。如今,我们也逐渐老去,好在我们的后辈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父亲可以安心地长眠了。
父亲王绍仪祖籍四川★■◆,但他和山西有缘,在山西工作了一辈子■◆★■,所以我也把家安在了山西■◆◆★。
父亲对党对军队绝对忠诚,这影响了我们★◆◆★★。我们现在是“全家党员全家兵”◆★◆◆,除我姐姐很早就去世之外,我们都是兵。哥哥是铁路兵,后来在乐山负责保卫工作;弟弟是的军代表;我是从山西省实验中学当兵走的,后来转业回到父亲身边照顾他。就连我家三岁的小孙子,爱听的歌也是◆■★■★“兵哥哥”。
王绍仪(1917—2018),出生于四川渠县◆■★■。1933年4月参加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1933年8月至1934年4月★■■■,在红安县列宁小学学习;1934年4月至1936年3月,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等处做看护;1945年5月至1946年1月■■■■,在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野战卫生学校学习■■■★■;1946年1月至1949年10月,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师;1949年10月至1953年3月◆■◆★◆■,任山西省立长治医院副院长★★◆◆■;1953年9月至1955年4月,任太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1962年12月至1966年1月,任山西省卫生厅干部保健处处长等职;1966年2月至1983年3月,先后任山西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及山西省人民医院院长、书记★■■。1983年离休。
父亲一生都保持好心态◆★◆★■,不怕困难。他这一生经历的事情没有哪一件是轻松的◆■◆,但他却能做到闲庭信步。我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他身边生活,在他快一百岁的时候,我得了癌症。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哥哥把父亲带回了四川,我就带着乐观的心态抗癌★◆★■。如今好几年过去了,我依然活着,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只是非常遗憾,因为我的病,父亲离开了山西,一百零一岁时他永远地留在了四川。他从四川参军出来,最后还是回归了四川,或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