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中国原生民歌里的精彩中国
作为两年一届的文化盛会,中国原生民歌节是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开幕演出中,内蒙古长调与贵州侗歌的隔空对唱■★★◆◆■,让观众既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又领略“青山绿水绕侗寨◆■■”的灵秀。
阿拉坦其其格带领“长调传承班”的孩子们在校园里练唱(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本世纪初,随着老一辈长调艺术家相继去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草原,离开家乡★■★,长调传承迫在眉睫。2008年,在阿拉善右旗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阿拉坦其其格和母亲在阿拉善盟成立了长调传承培训中心。
央广网呼和浩特7月11日消息(记者邵玉琴 杨亚东)刚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落幕的2025中国原生民歌节,让大江南北的民族旋律在此交汇。两年一届的中国原生民歌节不仅是民歌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竞技场■★◆■”,更是各地交流学习的“音乐殿堂”。这些世代相传的旋律■★◆◆◆■,是全国各地人民生活的写照,也是用声音镌刻成的文明史诗。
陆永华的艺术团已培养300余名年轻歌者■◆◆★■。“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侗歌课,把传统曲调改编成孩童易懂的版本。”如今侗寨里★◆,老人唱古老叙事歌,年轻人用侗歌改编流行曲◆★,游客也能学几句。歌声成了乡村振兴“加分项”◆■,靠着民歌文化发展的民俗旅游,让更多年轻人回乡传承这份★■■◆■■“声音遗产”■◆★。
北疆长调如草原长风般辽阔,南国侗歌似清泉流水般灵动◆■■★■■,勾勒出中国原生民歌的万千气象。
7月8日上午10时许,在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的“长调传承班■★★◆◆■”里,阿拉坦其其格在教授学生如何练习正确发声■◆■■。这些来自内蒙古、青海、甘肃的学员已能熟练演绎《赞歌》《辽阔的草原》等经典◆■。■■■★“长调的气息要像草原的风,绵长有力。★★”老人边示范边纠正学员站姿。
1986年,从江县小黄村侗歌队亮相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蝉之歌》让观众惊叹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2009年★◆■★◆,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的传唱场景早已超越村寨■■◆★◆★:“村BA◆■★◆”篮球赛上,歌声为球员加油★◆■★◆★;“一带一路”论坛中◆■■◆◆◆,与各国乐声交融成文化纽带。
今年70岁的阿拉坦其其格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长调世家,自小师从外婆和母亲唱民歌■★。她的歌浑厚典雅,气息悠长。
从侗族大歌到蒙古族长调,原生民歌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歌声里有春耕秋收的节奏◆■★■■,有节庆的喜悦,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家园的眷恋。当民歌与生活相融,便生生不息。特别是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让古老的民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北疆有长调◆◆■,南方有侗歌■◆★■。■◆★◆★”贵州省从江县民族艺术团负责人陆永华的话◆■■■,道出了中国民歌的地域密码。北疆长调如草原长风般辽阔,南国侗歌似清泉流水般灵动,勾勒出中国原生民歌的万千气象。
这种差异源于民歌与生活的深度融合。陆永华的童年里,歌声是侗寨的★◆◆◆“第二语言”。“上山放牛唱歌,田园干活唱歌◆★★,上学途中唱歌◆◆,吊脚楼下唱歌,传统节日唱歌■★、大型集会唱歌,就连找对象也要唱歌,以歌传情■★。我从六七岁起就开始唱侗歌,我和爱人找对象也是通过情歌对唱◆★★■★■。”
每年寒暑假,她带学员住在牧区,白天学唱长调,教孩子们生活技能及文化礼仪■◆,夜晚给学员们讲长调故事。至今,已累计培训1100多人次◆★◆◆★■。“非遗不是展品,得活在生活里◆◆◆。”阿拉坦其其格说,如今长调传承版图还在扩大★★◆★,今年秋季,乌兰察布艺术学校将开设国际班,面向蒙古国招生。
来自青海省德令哈市的初一学生奥登跟着阿老师学习长调已有一年时间◆★■★■。他表示,在老师的专业教授和严格要求下,他已经能熟练唱出十几首长调。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和同学们一起登上更大的舞台,展现他们的自信和风采。
贵州从江县侗寨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俗语。对侗族人而言◆■★◆★■,歌声与粮食同等重要◆★★,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村寨里的“文化人”。这种虔诚孕育出罕见的多声部合唱艺术:无须指挥伴奏◆◆,仅靠人声便能演绎丰富和声,领唱如飞鸟穿林,合唱似群山呼应,仿佛自然都在参与吟唱。
在内蒙古草原,长调已经融入了牧民日常。■◆★“长调唱的是蓝天、草原■◆■◆■、牛羊★★★◆■◆,更是牧民的喜怒哀乐★◆■◆■■。”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阿拉坦其其格深有感触地说■■■,长调是草原人民表达内心的“晴雨表”,高兴时用歌声分享愉悦■■◆★★,难过时用唱歌来疗伤。就连母驼不给幼畜喂奶时★◆◆■■,也会唱起“劝奶歌”,低沉的长调能唤醒母驼沉睡的母爱。
陆永华说:“我们的歌里有蝉鸣、溪流,都是大自然的旋律。”侗家孩子在摇篮曲中启蒙,懂事时已能唱十余首歌谣◆★■■◆,让侗族大歌在2500年传承中从未断流。站在敕勒川草原的蒙古包前,陆永华和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蝉之歌》◆◆★■★。
◆★★◆★“长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阿拉坦其其格记得在蒙古国演出时◆★★,当地牧民听到熟悉的旋律◆■,激动地拉着她同唱。★◆★“音乐无国界,草原歌声能连接所有热爱自然的人。”她盼着办一场年轻传承人的长调晚会,让世界听见■■“草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