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芯片“第一战”打响|凯发网娱乐官网官网平台
还有一些特殊案例,比如一些传统公司则希望通过跨界收购半导体资产,来实现业务转型。
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CAD系统,1993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华西证券
今年1月16日,Synopsys宣布以350亿美元收购工业软件公司ANSYS,后者提供的仿真软件也用于汽车、航空等领域——这意味着,在与Cadence等鏖战多年之后★■★■★,Synopsys开始将业务触角拓展至只有百亿美元级规模的EDA市场之外了。
AMD收购赛灵思,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各国监管部门没有为难,最后顺利成交,但是博通收购高通★★★★◆、英伟达收购ARM,这两个交易一旦达成就会造就一家独大的格局,结果都是因为监管审批最终失败。
国内的芯片巨头大都锐意扩张,鲜有主动剥离,苹果供应链公司闻泰科技是个例外。
2017年以来,中美经济贸易摩擦聚焦于高科技领域,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半导体公司的海外并购设置了诸多限制■◆★◆■★,这一阶段中国公司对海外半导体项目的收购■◆◆★◆,数量直线下降◆■★。反观国内,由于市场规模大、公司分布零散,并购呈现抬头之势。
闻泰科技在剥离ODM之后,开始基于收购而来的安世半导体,开展半导体业务◆★■★★,即左手并购,右手剥离◆◆。
尽管公开的并购案例逐渐增多,但与海外并购相比★★,成功率低得多★■★◆★,其中一半以上最后不能成交,商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导◆◆■◆,这与海外情况迥异——海外半导体领域的并购★★◆,排除受监管拦截的个例,比如美国政府基于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叫停博通收购高通,其它基本都能顺利完成。
EDA公司处于半导体产业上游,客户遍布半导体产业链,从上游的英伟达★■■◆、苹果这样的设计公司◆■★,到下游的台积电这样的制造公司◆◆◆,都需要配套专用产品◆■,这种全产业链的自研,对于行业龙头公司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刚刚过去的3月份,我自己也交割了一个半导体剥离项目,国际半导体公司很痛快地将中国大陆和欧洲产线出售给中国公司,退出利润较薄的器件生产,中国公司则借机获得产能和技术,打入部分高端国际市场★◆◆。当然,该资产包是这家国际公司十年前高价购得,比英特尔还夸张,十年亏掉了90%,这又反映了并购的残酷一面★■◆■■★。
全球市场规模本身有限,客户也受周期影响在收缩,就算中国市场再大◆■,也不可能长期容纳这么多公司生存,结果只能是优胜劣汰。
换句话说,并购不是终点,整合才真正决定成败。管理团队、业务部门、厂房设备、人力资源、客户资源、销售渠道都需要合理整合,被收购领导团队有的留任,有的则拿钱走人★■★◆◆◆。
那时,国内半导体设计公司普遍使用国外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外公司从上世纪开始深入高校◆★★,在本科生中推广它的设计工具◆★◆★◆。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逻辑芯片已经到2-3纳米制程,但相关EDA工具在这些工艺节点上对中国市场禁运,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开发2-3纳米工艺,只能依赖国内工具■★◆★★,然而设计需要全套工具,国内EDA公司受限于自身品类,在2-3纳米节点上无法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只有横向并购扩张才能迅速获得完整产品线,进而抢占高端、先进工艺市场凯发网娱乐官网官网平台。
这里面也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已经启动上市甚至是上市撤回的公司,由于经过了资本市场的洗礼■★■■◆★,在后续的并购当中,会更受青睐。
EDA是设计、验证芯片所使用的软件工具,是芯片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被业界称之为“芯片设计之母”■■,海外巨头基本都是在不断地并购★■★◆◆■、洗牌中成长起来◆★■◆★。
到了2011年之后,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7(第一阶段)、2018年至今(第二阶段)。
在《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发布之后,半导体并购交易明显增多,2025年第一季度就有20起左右★★。
10天后■■★◆■★,同为EDA供应商的概伦电子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收购成都锐成芯微◆★◆■◆,参与到◆■◆★★■“并购战争”当中。4月11日,概伦电子再发公告,确认拟重组并全资控股锐成芯微■★★,并同步实现对纳能微的全资收购◆★◆■。
与上述公司相比■■★,已经上市的概伦电子和华大九天境况就是天差地别◆★★■,两家都深谙并购之道,自上市后就开始大举战略投资、并购。
客观来说★★◆,已经上市的三家中国EDA公司★◆,都是在跨国巨头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都在加速推动并购■★◆★◆◆,但都还不具备提供全链条EDA工具的能力◆■◆★■,这个事实我们也要认清◆◆◆■。
所以,在收购过程中■★◆◆◆■,买方态度大多是边走边看,只要没付款都来得及抽身跑路,成功率很低。
前面我们提到过★■,英特尔将Altera业务剥离◆■◆◆◆,并将其中51%的股份出售给银湖资本。可见◆■★■,强如英特尔,也到了不得不剥离资产的时候了。
2025年1月,闻泰科技陆续将其ODM业务转让给立讯精密◆★■,市场推测其背后的推手是两家公司共同的大客户苹果公司,以我的经验,经过苹果认可的交易★■,也就是有市场背书,大概率会成功。该交易就是典型的资产剥离交易,卖方退出相关领域,由买方接手★◆★◆■■。
国外EDA工具价格高昂,那些募资顺利的设计公司,销售刚起步就不得不拿出上千万购买国外EDA工具◆■★■★。规模小一点■◆◆■■,资金没有那么充沛的设计公司会使用盗版产品,不上市可能不会被过度关注★■■■★■,但如果启动IPO,国外EDA巨头们就会前来维权◆◆■★■■。
举这些例子,也是想表达一个洞察——中国公司收购欧美公司剥离的半导体资产■■★■◆,是提速发展的捷径。
与海外的产业发展看齐,但也仍然还有差距——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被收购案例稀少,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高,更多作为收购方出现。美国上市公司之间的直接收购频繁发生,如前几年的AMD收购Xilinx★■,博通拟收购高通。
大部分国内EDA创企收入刚过1000万大关,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资金压力大、处境艰难◆◆■★★,很多公司被时间拖垮,不被收购就会彻底凋零★◆◆◆◆;
跨国巨头合纵连横、海外技术封锁◆■■★★、芯片设计公司收缩、EDA市场容量受限、龙头公司资本运作等多重因素◆◆◆★■,推动国产◆◆■◆■★“芯片之母”打响并购第一枪■★◆◆;
过去数年,我有数家芯片设计公司客户顺利上市★■◆★,其上市前大都收到海外EDA公司的律师函,要求支付使用费。有的的确是使用了盗版◆★★■■,缴费了事■◆★★;有的则使用的是正版,但超过了许可的范围,例如通过付费获得在五台机器使用软件的许可★◆,实际却在十台机器上使用◆★★。此类上市前发函要钱很常见,中国公司最后都是付款结束。
并购是EDA工具乃至半导体产业的底色■■◆◆★★,市场规模有限也是推动公司并购的底层逻辑。
也就是说,华大九天和芯和半导体两家公司发展历程、所处的环境风格迥异,但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双方的合并算得上是强强互补★■■。
未上市的EDA公司有80多家,各家生存现状各不相同——有的实力强劲(如芯和、合见工软),有的则在数个环节有标杆产品◆■◆■,如得到国家大基金加持的鸿芯微纳,也有多家在过去几年得到资本追捧,获得高额募资,在如今的环境下还可以从容不迫。
如果想跟欧美巨头争夺客户,并购是扩张的唯一捷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残酷的淘汰赛拉开帷幕的原因◆★■■★。
概括来说,国内半导体并购最常见的项目类型是上市公司主导收购非上市公司,偶有未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但后者由于估值和资金来源等限制■★◆■★◆,少有成功。
芯和在封装、系统设计、电路板等领域的工具可以填补华大九天的空白◆★■,而芯和则刚刚披露拟于科创板上市,进入辅导期。要知道,在上市收紧的背景下,从辅导到敲钟,大概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筹备上市和并购双车道是明智之举■■★。
面对这种开局,华大九天可以说筚路蓝缕,以模拟电路工具奠定其地位■■◆◆,才逐步发展为国内“一哥◆■◆★■★”这一地步。
消息面上,蔚小理自研5nm车用芯片先后流片成功★◆■★★,以及小米传出自研玄戒SoC也即将发布,算是国产芯片寒冬里,设计层面上的一些利好★★◆。当然,我们也要正视这种好消息背后的原因——现在竞争的焦点都在AI芯片★★◆◆■。
阿卡斯的验证工具在市场上口碑很好,背后有哈勃、上海科创等机构支持,华大九天收购阿卡斯的估值约3亿人民币,可以有效补充产品线。福州芯智联由于估值不明★◆★◆,估计收购价不高,根据概伦电子公告,对该收购产生的商誉损失计提减值★◆。
从我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内EDA公司的收入刚过1000万大关,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直接一点说■★★★◆■,恐怕半数的公司已经接近资金链断裂的临界点。
前面说过,2020年-2021年投资热潮推动了公司估值提升,只是经过数年沉淀,部分公司到了生死关头◆★◆,但在这种环境下,创始团队■★◆★★★、机构投资者对于收购的估值,都有其利益考量,尤其是不同时间投资公司的股东的成本也不同。
另外,中国市场目前处于芯片创业退潮期,其中2019年这一批新成立的一部分设计公司已经举步维艰,而顺利做大的公司受到周期影响也控制成本■◆,这种下游市场的收缩,也会传导至上游供应商,加速EDA软件的并购。
华大九天的核心团队,在上世纪的90年代就研发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 EDA 工具——◆◆“熊猫系统”,从行业独行者发展成为带头老大,本土色彩突出。
随着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兴起,下一轮的产业整合已经开始◆◆■,OpenAI突出重围■◆★■◆★,英伟达、台积电成为半导体产业的王者,行业整合和资产剥离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2008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布,其中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华大九天在这的背景下诞生,并从国企剥离并独立出来。
一个典型的半导体公司★★◆,股权一般是创始团队★◆★◆■、投资机构和员工三方面力量■◆★◆,在上市路迢迢的情况下◆★◆◆,投资机构往往希望通过并购这一途径出售套现或者解套■★。我亲自参与的项目中◆■◆◆,就有2-3轮募资后冲击上市,但由于业绩下滑■★★■★◆、上市推迟的情况◆★★◆,最终创始人和投资机构只能以整体出售为主方向。
关于这一轮并购的起始点★■★■■★,业内普遍认为,始于2022年底■◆,判断逻辑在于投资热潮消退,行业周期下行★★★,竞争愈发激烈■★。但实际上,到2023年很多公司仍在坚挺,只有零星并购★■★■◆,这一阶段鼓吹并购的很多是金融机构——投资三年后面临退出,并购于公司来说可以减少竞争对手★◆◆,股权重组让投资人也能有退出机会。
如果市场追捧上市公司,那么必然是言必称上市★★■◆,并购自然无人问津■■★■◆★。如果上市困难,并购估值合理,创始团队不执着于控制权■■★■★,那么并购就是快车道。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数据,中国EDA市场大概在100亿元左右★◆■◆■,覆盖了前端■★◆◆、后端、模拟等众多细分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数家到十几家公司厮杀,而按照行业规律,最终每个细分领域容纳三五家已经是极限■◆★◆◆■。
半导体是一个高集中的行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赢者通吃,其产业发展史◆■◆★★◆,本身也是一部并购史,这在EDA领域的集中尤为显著——全球范围只有三家大型公司,Synopsys(新思)★★★◆◆■、Cadence(楷登)和Siemens(西门子)★■◆◆,这三家公司基本都是在经历了几十、上百起并购之后★■■◆◆,成功突出重围■◆■,形成今天三足鼎立的局面。
千禧年初期,由于资本回报率走低★■★◆★,风险投资大幅下降,半导体公司IPO减少,跨国并购步伐加快★◆■★。
在各类并购交易中,收购剥离资产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剥离是半导体公司极为常见的重组方式——左手并购,右手剥离,购买新业务板块,抛售非核心业务,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是国际公司数十年的套路。
第一阶段,在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汽车应用等因素刺激下,半导体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至2015年前后,因技术成熟■★◆、市场饱和■★,公司增长放缓凯发网娱乐官网官网平台、成本上涨◆★■★、利润压缩,行业巨头掀起史无前例的并购潮◆■◆★◆,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博通宣布计划收购高通。
到21世纪,半导体行业步入成熟期■◆,技术飞速进步★◆、供应链全球化、资本投入密集★★◆,胜者通吃成为业内常态——光刻机市场ASML一家独大,微处理器英特尔与AMD两强争霸■■★■■,存储器则是三星、海力士与美光三足鼎立■◆★。
着眼当下,半导体上市公司已有数百家,各个细分领域都有龙头,而众多创业公司估值大幅回落,投资人耐心有限,创始团队态度更加灵活◆◆◆★★。同时■■◆■★,政策积极鼓励并购★■★■★◆,部分金融机构也有意为并购提供融资支持高达80%的交易金额,史无前例。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半导体并购的大时代已然来临。
也就是说,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对海外EDA巨头仍具有依赖性,而依赖国外产品,就绕不过◆■“卡脖子”的话题◆■■,也就必须警惕知识产权风险。
先分享一个结论供大家参考——并购有利于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是巨头成长的必经之路■◆,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残酷的淘汰赛已经开始◆◆★。要知道★■,与大额收购金额相伴的,也包括大范围的人事调整、人员变动,更直白地说就是★■◆★★■‘裁员’” ◆★★。
2023年★★◆■■◆,概伦电子收购福州芯智联。2024年,华大九天收购阿卡思控股权。这两个案子都是近两年发生的,不过交易逻辑各不相同。
Synopsys自1986年成立以来发起了数十次并购,一直在持续地扩大产品和业务规模,并购已刻入其基因■◆★◆★◆。可以说◆★★,海外EDA产业,伴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演进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停下并购的脚步■★。
就在刚刚,英特尔折价50%,将10年前收购的Altera业务的股权,其中51%剥离给了银湖资本。
EDA并购也是一场“资本游戏”★◆■★◆◆,其中龙头公司借并购提升全产业链覆盖,传统公司则希望通过跨界收购来实现业务转型◆★■;
很多原因我们前面都提到过◆■★■,像创业热潮消退、中美科技竞争等等因素影响,相关公司估值下滑,部分陷入融资困境,而资本又持观望态度,这类创业公司都是潜在被并购的对象★◆★。
国产EDA公司目前只有三家在A股上市,除了华大九天、概伦电子,还有广立微电子。
在收购标的产品周期与买方适配性方面◆★◆◆,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公司面临客户流失★★◆、市场萎缩◆■◆、产品老化等问题凯发网娱乐官网官网平台,在并购市场中,这些问题会被买方重点关注◆■■◆◆■。作的几个项目■◆■★■,有的由收购100%股权转为小额股权投资★■◆,有的则买方干脆放弃交易。
以个人经验来看,成功的并购案例虽有★◆,但数量不多;极为失败的并购案例同样较少,更多的是效果平平、差强人意◆◆★◆。交易完成后,有的项目看似成功,但团队和技术难以整合,或者并购带来收入增加利润率反而低了,我的经验里★★★★,成功的并购有十之一二就不错了。
芯和不一样,其创始团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背景◆■■★,专注仿真★■■◆■、电路等有难度的领域,其创始人一开始就在海外摸爬滚打★■◆,先后供职于摩托罗拉★■、Cadence这样的大公司,也操盘过Neolinear、Physware等初创公司。
表面上◆■◆◆★,公司大都兴趣盎然,但是在估值上缺少共识,并购后管理权分配也难以达成一致。很多公司硬生生被时间拖垮◆■,一些公司到了不被收购就凋零的处境。
另一方面,龙头公司基本都已经顺利上市,且持有大量现金,并购成为补全产业链供应能力的快速通路。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并购成功率低,一半以上最后不能成交◆■★★◆。在各类并购交易中,上市公司收购准上市公司以及收购剥离资产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在这个阶段,大家都看到了,大量芯片公司注销■★■,就连 OPPO 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因多种原因关停了旗下哲库芯片的自研业务。
从业二十年■★★★◆◆,我是国产EDA产业的见证者,也与华大九天、芯和半导体两家公司的创始人相识。所以打算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讲讲这场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酝酿已久的“国产EDA并购战争”◆★◆。
华大九天成立于2009年◆◆,时间不算早,但其核心团队和业务在EDA领域有三十多年传承★★。
众口难调下,有的并购项目中★■◆,买方给不同股东的估值都有差异,部分股东甚至需要打折出售股权。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案例——有的标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而上市公司收购亏损公司,会收到证券监管机构高度关注,这也会带来障碍。
第二阶段,中美贸易争端,这一阶段集成电路供应链是扭曲的,芯片产品紧缺。大争之世◆■■◆★,不进则退,行业巨头再次发起巨额并购以增市场份额、以固自身地位■◆,英伟达喊出收购ARM,完成收购迈络思,AMD完成对赛灵思的收购,行业再次加速集中。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并购,商业相关的影响因素更多集中在收购估值偏差、产品周期与买方匹配、收购后的整合难题等方面◆★。
筹备上市与并购双轨,是国际资本市场常见的策略,芯合与华大九天的案子释放了一个信号——双轨并行在国内产业中也显现出来◆★◆。
3月17日,华大九天发布公告称,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芯和半导体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
收购后,公司之间怎么整合也是影响并购的关键因素——各方能否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根据SNS Insider的数据,2023年全球EDA市场大概是146亿美元的水平■◆★■,预测到2032年将会增长至32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大概9.35%。相比之下,WICA提供的2023年整个半导体市场规模大概是5300亿美元左右◆■◆,EDA市场规模可见一斑★◆◆★■◆。
到了2024年,上市公司主导的并购大量涌现,累计超过30起,有的项目成功交割★★■◆◆,有的则不欢而散,其中模拟芯片交易最多,如纳芯微收购麦歌恩。
以上都是客观因素推动并购,EDA公司要想参与国际竞争,也存在并购的主观需求。
过去7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过几个周期,行业巨头从自然增长到开疆扩土,都是通过并购实现持续增长,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穿越周期★◆。
将视线年前,像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这样的机会还比较多,彼时半导体并购也以寻求海外标的为主,通过交易一步到位,这种模式随着国际局势变迁一去不复返。
如果将视线年前,半导体创业方兴未艾,人人争上市,公司估值奇高,并购难以推行,估值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消化。